close


記者林雪娟/專題報導
從三月至六月,為期約三個多月的台南藝術節於六月十二日落幕。台南藝術節今年進入第五屆,在逐年修正下,有許多令人驚喜的內容和展演方式,然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各界探討與深思;藝術活動是台灣正蓬勃發展項目,台南藝術節也已打響名號,但軟、硬體設備和人才培育課題,不是單一文化局所能負荷,應由市府更高層單位進行跨局通盤檢討。
今年度藝術節首度和兩廳院合作,引進優質好節目,並根據民調增加許多親子共賞內容,環境劇場挑戰性也提高,展演空間從古蹟,擴展至公車、七股鹽山。
今年度節目仍區分為國際經典、台灣精湛和城市舞台,許多節目逐漸擺脫以往委外或購買情況,轉為對局內員工挑戰性相當大的自製,雖然可喜,但在三個多月時間內,五十二個表演團體輪流登場,演出多達一百一十七場次,涵蓋戲劇、音樂和舞蹈等類型,不以節目精彩度論述,民眾「趕集」式觀賞或在短時間內掏光腰包觀賞節目,都是極大困難和挑戰,值得主辦單位深思。
台南藝術節喝采聲不少、批判聲浪也不小,台南在地表演團體眼看名稱明明為「台南藝術節」,然表演團體多邀請外縣市、外國團體,難免吃味,姑且不論表演「素質」,文化局應深切思考藝術節的定位為何?是好節目讓外地觀光客來台南消費、觀光?扶植在地表演團體?引進優質表演團體來台南演出,造福市民?還是成為培植台南藝術人才的搖籃?
再論票價,壓軸大場《博物館之夜˙歌劇選粹》,最高單價一張逼近新台幣五千元,文化局欣喜高票價全數賣光之餘,應深入了解,高票價購買者是來自全台的音樂欣賞家,還是真正是台南市民購買?台南藝術節經費無論是補助表演團體或包製,是否可考量猶如「消費券」般的補貼政策是否可行,真正嘉惠在市民身上。
從民調,文化局發現親子場次有需求,今年推出的親子音樂、戲劇節目也的確創下高票房,但展演區域是否分配平均?且有銀髮族反映,幾乎沒有為他們量身訂作的節目,除歌仔戲、老人劇團外,其實可以考慮為退休長者專門規劃適合觀賞的節目,而藝術節節目型態偏向古典樂和藝陣類,讓通俗流行音樂迷直嘆可惜。
其實,這些都是技術層面問題,台南文化中心藝術總監余能盛創辦的福爾摩沙芭蕾舞團為台南文化中心館慶活動徵選舞者,特地保留席次栽培台南舞者,然從甄選過程中也發現,台灣的藝術教育出現問題,以芭蕾舞者來說,身型要求嚴格,台灣的舞蹈班因舞蹈類型多元,不會特意規範,導致舞者身材不一,另,台灣藝術分科壁壘分明,舞者不懂音樂、美術者,比比皆是,這除凸顯台灣藝術教育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進行跨領域結合,並培植跨領域人才。
重視藝術文化,是邁向文化首都的台南應該奮力邁進的方向,只是,這個方向,若能再明確、再清楚,在現有經費下,達到最大效應,才會是真正台南人之福。

C4387BEBB21A63EC
arrow
arrow

    qyisiaco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